亲子宿缘
现实生活中,面对诸多的不如意,我们不明事缘,往往不知所措,倍感艰辛与苦恼。佛在多部经典中,都阐述了宇宙的真理——因果律,这是真实而不虚的。种下去的种子,因缘成熟必定是要开花结果的,不论善与恶。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受佛法化,依佛行持,摄心为戒,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谨于言而慎于行,念念是善,人世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苦难。下面这则真实的因果故事,再次为我们敲响了“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警钟。
在一位佛友家中,有一位面容愁苦、心力交瘁的中年妇女带着祈盼的眼神问道:“果宏居士,我有件为难的事想请您指点一下?”我示意她:“请讲。”于是她指了一下身旁坐着的一位中年男子说:“这是我先生,我们婚后生了一个儿子,由于我们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我的母亲也就是孩子的姥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照顾孩子的重任。所以儿子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和老人的感情无比深厚。因为姥姥格外疼爱这个孩子,处处事必躬亲,不让外孙作任何事情,都八、九岁的孩子了,仍让姥姥给他洗脸、洗头、洗澡,甚至长到十岁了,吃饭还要姥姥喂,不喂就不吃饭。在孩子十三岁时,姥姥身体每况愈下,年事已高的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精力再伺候外孙了,就把孩子交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带。孩子十几年的不良生活习惯,我们夫妻俩早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多次规劝祖孙二人,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现在机会来了,我们下决心要改变这个孩子,让他自立、自理。可是不曾想,烦恼的事儿却接踵而至。早晨不帮他穿衣服,他就不起床,十三岁了,刷牙还得我帮着刷,脸也得我帮着洗,不把饭菜端到眼前他就不吃饭,一直到背上书包上学、出了门,我们全程跟班儿似的伺候才算完事儿。都不好意思跟您说,现在这孩子都十六岁了,洗脸、洗澡、甚至洗屁股还得我这个当妈的伺候,一切都没有办法改变。可是,他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得和一般同学们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异常。我们夫妻俩想到这孩子在家里的种种表现,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肩不担担、手不提篮的‘少爷’生活,将来怎么立足于社会,怎么生存?我和他爸爸每天都在为这孩子流泪,我简直就不想活了!求您救救我们吧!”
面对这位痛不欲生形容憔悴的母亲,我百感交集,在这呕心沥血的养育之情中,承受着多么沉重的果报啊,我不禁感慨因果规律丝毫不差,这是一段让人警觉的因果故事:
在古时候,一个富贵的大家庭中有一位小少爷,他的母亲将他视为掌上明珠,极尽能事地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在少爷身边除了保姆、侍女外,他的母亲又吩咐一男仆、一女仆也来伺候他,陪他玩耍。小少爷在生活中与两位伺候他的仆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视他们俩为自己的亲人。后来小少爷渐渐长大,对两位仆人更是呵护有加,百般纵容。可是,两个仆人,却依仗少爷的信任,胡作非为,时常盗卖少爷的物品乃至偷拿钱财,到外面吃喝玩乐,他们盗财盗物无可计数。他们俩不但不思改悔,甚至狼狈为奸,谋划劫财逃走,最终未能如愿……韶光易逝,过去世就这样匆匆而过。如是因,如是果。这一世,前世的两位仆人就是他们夫妻俩,少爷成了他们(两位仆人)的儿子,他们之所以这么辛苦照顾孩子,是因为他们欠债的果报。又有孩子前世母亲来作他的姥姥,依旧溺爱这宝贝外孙,而夫妻俩面对前世的女主人自然不敢放肆,言听计从,何况她今世又成了他们的母亲。因姥姥娇惯外孙,他们开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后来想管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前世种的因,今世得的果,这就是夫妻俩应该承受的果报!面对这位泣不成声的母亲,我语重心长地说:“不能再恨自己的儿子了,更不可以抱怨生活,要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现在明白了因果,要深刻忏悔自己前生造下的罪孽,不能恪守本分,偷窃主人的财物,自以为占了便宜,没想到这一世成了还债人,真是苦不堪言。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在佛前虔诚忏悔前世的罪业,在持戒茹素的前提下,每天都要为前世那位少爷诵一部《地藏经》,用以增加他的福报和慧命。并力劝你们的母亲——孩子的姥姥来劝说你们的儿子:长大了,要自己照顾自己生活起居,如果再不能学会自理,将变成一个无用之人,会被社会所唾弃。如果姥姥能如此劝告外孙,你们儿子会听姥姥的话的,再加上你们的忏悔诵经,你们儿子会很快转变过来,因为他不是不会做,而是因为业力的关系,不愿去做。好了,‘药方’开给你们了,还要你们自己‘抓药、煎服’,真能如此照做,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个真实的因果故事,让我的心情格外的沉重。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家庭中的孩子,忤逆父母、吸毒、吃摇头丸、上网吧夜不归宿、早恋堕胎、未婚同居,除了教育失误,环境诱惑等因素外,有没有因果在?我们做父母的该不该反思自己?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守五戒、修十善,恪守为人的本分,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要知道我们在六道中头出头没,轮回生死苦海,结亲结怨,始终有你该还的情、该还的债,因为你永远也走不出天地间因果这张缜密的网,只有按佛的教诲去依教奉行,才有终得解脱的一天。
提示:《慈悲梁皇宝忏》警示所有执著于家亲眷属的凡夫们:“又复六亲。一切眷属。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怼。皆从亲起。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推此而言。三世怨怼。实非他人。皆是我等亲缘眷属。当知眷属。即是怨聚。岂不人人殷勤悔过。宜各至心。五体投地。”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戒定具足开智慧,怨亲等度证菩提。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