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教以及诸多中国民间信仰,都以香作为表达虔诚的供品及沟通神灵的媒介。近年来,正月初一抢烧“头香”,热衷烧高香、大香、粗香等风气,让清净庄严的宗教圣地燃起滚滚尘烟。中国佛教、道教组织颇感不安,赶在农历年前于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号召抵制不良风气。
敬香是信众积年累月的习俗,宗教界践行环保新风并不容易。
今年媒体再次注意到,大年初一清晨6时,北京藏传佛教名寺雍和宫外已排起近1公里长的敬香人龙,许多市民彻夜等候。雍和宫所做统计显示,当天有7.6万人上香,较去年同期又增5000多人。
北京西北郊的龙泉寺在农历年前开始为信众免费提供古法制作的天然香。义工沈筠告诉记者,若遇寺里人多时,看护香灯的义工会善劝大家供一柱香,降低烟火熏染;起风时,义工会把香炉盖上,将信众们的香供在大殿,待风停了再帮众人点燃。
只是,与信众、游客的理解不同,宗教界对抢“头香”习俗很不以为然。寺观本是清净之所,进门应是放下人性傲慢、感悟宗教智慧、获取自在身心的机会, 而非精疲力尽乃至歇斯底里争抢所谓“第一炷香”。雍和宫住持胡雪峰大喇嘛日前接受记者问询时就表示,“头香”是每个信众新年里点燃的第一炷香,不论是大年 初一、初二还是初三来寺都是烧“头香”,“雍和宫头炷香,连我都没烧,是看殿的人烧了。信仰也要讲科学、理智。”
一位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官员坦言,烧高香、烧天价香等风气,其表象发生在佛道教寺庙宫观,但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综合工程。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设于北京白云观。这一千年古观的春节庙会,每年都要迎来可观的上香人潮。该协会发言人孟至岭道长介绍,2009年以前,该观曾禁止 院内燃香,引发了一些香客过激行为。此后,白云观在指定地点开放燃香,同期以广设宣传牌、成立广播组等办法,宣导“文明敬香”、“心诚则灵”;此外,协会 偕同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治理白云观周边种种“借神敛财”的商业行为,才恢复了宗教名胜应有的清风。
为让敬香的新风为信众接受,佛道教界的先行者作出许多探索。雍和宫提前遴选制香厂家、新聘赠香人员,自去年12月开始向入寺信众发放环保短香。赠香 前后,雍和宫每日燃香数从7000、8000把降至4600余把;香支规格缩小,每日清理香灰和香杆从原先装两卡车直降约三分之二。“雍和宫原来烟熏火燎 的场景不见了,代之以青烟萦绕、庄严清净的礼佛环境”,住持胡雪峰大喇嘛说。龙泉寺的法师与义工投入一年多时间研制健康清新的天然香,投入使用后连得好 评。
面对是否对大年初一入寺人潮加以限制的问题,胡雪峰很有信心地答复:信仰自由,不能限制;但可正确引导。这位大喇嘛说,实施免费赠香后,他亲身体会到很多学佛之人很快将过去成把烧香的习惯调整为寺里宣导的“三炷为宜”。
台湾地区佛、道教鼎盛,知名道场如法鼓山,已取消“燃香供佛”这样的传统形式,让佛教更加接轨现代环保观念。上海大学研究佛教史的历史系教师成庆近 日就此撰文指出,台湾佛教僧团不仅能自我教育,而且让信众受到正信的教育,使得信仰活动不仅能符合现代社会的文明观感,而且能反过来影响人心,回馈社会。
在大陆,佛道教高僧大德也有此心意,他们近来纷纷透过公共媒体提倡,“燃香也可以改为敬香、献花、献哈达等方式”,“提倡以鲜花、水果表达敬意”。
有了雍和宫等寺观的开拓进取、中国宗教界的集体自觉,人们有理由相信抢“头香”这样沾染了一丝迷狂气息的信仰冲动将逐步、有序地变做真正的信仰实践。(文:刘舒凌)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