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可言。《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因为一切众生皆在世间中,菩萨为了度生,集积无量福慧,就必须始终立足于世间。古人云:“众生是福德的海洋,众生是智慧的源泉”,若离众生,则永不能成就两足尊的佛果。四十《华严经》卷四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该经同卷中又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就是必须在世间度化众生才能成佛的经典依据,而决不是不度众生也可以成佛,或者说人们本来就是佛的错误言论。
问:为什么要在世间度化众生才能成佛?答:简言之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必须降伏自私自利的小我之心,以及执有人法二我的颠倒妄执之心才能成佛。世间一般的众生都具有严重的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为了降伏这种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就必须要把小我溶入到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我中去,以一切众生为我。就在度化众生中,观空遣相,破执去著,以成就福慧。《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中度化胎卵等所有一切众生至涅槃彼岸,就是教导菩萨要把小我溶入到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我中去,以一切众生为我,从而对治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以成就无边广大的慈悲之心。此中“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能够了知众生如幻,而不取一众生相,从而离执去著,以成就无所住的清净心。也只有做到如《显扬圣教论》卷三所说的为了度化有情,二俱不住,故把生死与涅槃作平等观,从而成就“广普阿世耶”以及把自他众生作平等观的“大我阿世耶”,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不离世间、不离众生。
又学佛之人应以大智为体,以大悲为用;在心内是自在解脱的圣者,在身口是大雄无畏的英雄。这就叫“内圣外雄”心内观空遣相,一法不立,这是不舍真谛的表现;而在身口是当言而言,言得如理,当行而行,行得合度,这是不舍俗谛的表现,三业结合,这就叫“内真外俗”,《华严经》称为“权实双行道”。如八十《华严经》卷五十六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双行道,智慧自在,到于究竟。所谓住于涅槃,而示现生死;知无众生,而勤行教化;究竟寂灭,而现起烦恼;住一坚密智慧法身,而普现无量诸众生身;常入深禅定,而示受欲乐;常远离三界,而不舍众生……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智慧,声闻独觉尚不能知,何况一切童蒙众生?”《金刚经破空论》云:“衣食住行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果能如是行持,淤泥定生红莲。
在世间现实生活中如何具体下手修行才是生活禅?简单地说把《华严经·梵行品》中所说诸法如梦幻泡影的道理运用到同经《净行品》所说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去,以“不舍道法现凡夫事”的修行理念来修生活禅。如以吃饭为例:按时而吃、如律而吃、悲悯众生而吃、观空破执而吃。又以睡觉为例:按时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悲悯众生而睡、观空破执而睡。其它工作、学习、应事接物亦应如是,不取不舍。
总之,佛学理论生活化,就是在见闻觉知、视听盲动的整个现实生活中,依“不取不舍、福慧双修”八字行持。(信息来源:摘自《法源》)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