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佛家治三毒

发布时间:2019-11-15 10:09:20作者:普门品原文网

\

生活中,人们大概都免不了会遇到不如意的事,由此而生的烦恼,会搅得您心神不宁。烦恼长期积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必然造成损害。佛教认为,人的烦恼主要来源于人内心的贪、嗔、痴三种念头,因此将它们称为“三毒”,也叫“三不善根”。正如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一书中所说:“烦恼贪嗔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人要追求涅槃的理想境界,首先就要驱除贪、嗔、痴。

\

如何驱除呢?《增一阿含经》教给我们这样的方法:“贪欲病者用不净治,嗔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不净”就是“不净观”,就是把对象观想成不干净的。它为什么可以对治贪欲呢?众所周知,贪欲起于人对某件东西的爱好。我们爱好它,无非觉得它好,它美,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过度的喜欢,便成贪欲。要根治它,首先必须对对象由“喜欢”变为“不喜欢”。佛教的“不净观”就使我们对原本喜欢的东西产生厌恶的情绪,由此不再贪恋。就拿肉体上的色欲来说,我们喜欢异性的肉体,可佛教的“不净观”认为自身和他人的肉体都是不干净的,人体中充满着肮脏的脓血,人身上更有发、毛、涕、泪、汗、垢、痰、阴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不可否认,这些秽物的确存在,于是人体并不干净,所谓雪白的肌肤,发达的肌肉,以及种种诱人的体征,都不过是一些表象而已。佛教之所以会产生“不净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想抑制人的生理欲望,因为出家佛教信徒有独身的规定,所以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在人的生理和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当代,这种不净观也自有它积极的意义。比如说,有的人在男女关系上十分随便放荡,结果身染性病、艾滋病,后悔莫及。其实,这些主要通过性关系传播的疾病,恰恰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放纵自己的情欲、随便与异性发生关系是十分肮脏的,不干净的。这不是正印证了佛教的不净观吗?想到这一点,想到那些可怕的疾病,人的贪欲自然会有所收敛。

再看看慈心是如何对治嗔恚的。《佛遗教经》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就称不上是人道的智者。因为嗔恚之害可以破坏各种善法,败坏好的声名,今世和来世,人们不愿意看到。嗔心猛于烈火,应当经常防护,不让它入侵。破坏功德的,没有比嗔恚更严重的人。而“慈”就是给与一切众生以快乐,《瑜伽师地论》云:“以慈心者,为欲令彼得乐义故。”慈心就是想要让别人得到快乐的心。要让人家快乐,当然不能向他人随便泼洒怒气,也应该远离仇恨,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嗔恚了。据《增一阿含经》说,有慈心的人会得到十一种好报。有了慈心,当你受到委屈的时候,就不大会对别人怒目相向,善于“忍辱”。佛家将“忍”字是看得很重的。南传的《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以怨止怨如同以暴易暴一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会使自己内心的怨恨增加,矛盾激化;唯有以忍止怨,才能化解仇恨,平息矛盾。佛教对于在哪些情况下应当忍耐,如何忍耐,有着具体的说明。《优婆塞戒经》中说:

“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訾、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菩萨在遭受他人打骂侮辱时,定会忍耐,因为忍辱之后将来会得善报。更为重要的是,该经接下来还指示了忍辱去嗔的具体方法。首先,从佛教变化的观念出发,指出骂人的话第一个字一旦骂出口,即随生随灭,当后一字出现时,前一字早就消失了。骂人的话就像风的声音一样,随风而过,根本不会停驻,因此挨骂者完全没必要嗔恨。从自己这一方来说,我本来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和合而成,假如我不受、不想、不行、不识,即让四阴不显现,对方当然就没什么可骂的了。我的色阴是由地水风火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这种和合过程是一刻也不停的,因此,当别人骂我的时候,我正在和合过程之中,那个“我”的色身(肉身)还没有产生,没有固定,因此,“我”这个挨骂的对象根本不存在,我又为何要嗔恨呢?从社会上的情况看,挨骂无非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别人骂的是事实,我做了坏事,本该挨骂;另一是种别人虚造,我无故挨骂。假如的确做了坏事,那挨骂就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好嗔恨的。假如我根本没做坏事.那么骂声又与我何干?而且.我由于挨骂而心生嗔恨,嗔恨正是我坠人“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原因,我如果嗔恚,就是自遭苦报,自作自受。

有五种因缘可使我们做到忍辱的。一是别人恶言相加,我们不去报复;二是应该看到世事变化无常,不应执着于眼前的骂声;三是广行慈悲,帮助别人;四是心念不放纵,专心一念;五是不生嗔恨。能和颜悦色地对待别人,能将骂人者看作如痴如狂、幼小无知,从而不和他一般见识,这样的人,就能够忍辱而远离嗔恨了。

对于三毒中“愚痴”,《增一阿含经》提出用“智慧”来对治,这是显而易见的。《坛经·般若品》中说般若(智慧)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变三毒为戒定慧”,在禅宗灯录里即充满了睿智的对话与公案,足以启人慧思,励人摆脱内心的烦恼。由此看来,禅家所谓的“千年暗室,一灯能破”,的确不是虚言。

日本人秋月龙珉写过一本名叫《禅海珍言》的书。其中说,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为“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原来她的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她想,晴天小女儿的伞一定没有人要,雨天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买,于是哭个不停。和尚教导她该这样想:晴天大女儿的鞋子生意会很好,雨天小女儿的雨伞生意肯定不错.根本不用哭哭啼啼的。用现代的术语来说,这叫做“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时候的确能够使人从现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愉悦,人总是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就会变得乐观豁达。这是禅宗教人正确看待自身处境,从而破除痴愚的大智慧。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注释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