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佛教与企业管理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三)

发布时间:2019-11-15 10:15:14作者:普门品原文网

  佛教与企业管理

\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  与此同时还要「利行」;什么是「利行」?例如帮忙照顾幼弱,听人诉苦,走路时礼让行人,坐车时让位给老幼妇孺,协助盲者过马路等等。这些都是世间的、社会上利他之行。如果把这种精神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管理人员就必须要有帮助其它员工,甚至是提拔其它员工的热诚;这样自然就会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风气,上下层自然就能达到通力合作的目的。
  其次是「同事」;什么是「同事」?常听人说,我们是同乡、同事、同学、同宗,这些的相同,只是「人同」,都是有限的;但是佛法所要求的是「法同」;法同也就是见解上的相同,而且能随缘随众,就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说,对商人讲经济、对军人讲政治、对老师讲教育、对学生讲出路、讲前途。不但是对各种领域、各个阶层的人,讲说他们熟悉的话题、语言,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能与对方感同身受,这样的话,才能亲近众生同其苦乐;若运用于管理学之中,就能增加上下层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如此就能在工作上更为配合,无形中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由此可见,将「四摄法」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上下层的和谐、和合,自然化解了人事中种种的问题与障碍。我们都知道,陈老先生这个工厂里有一千多个员工共住,就是因为运用了四摄法,所以能令员工们对这个企业有归属感,把公司当作是自己的家,把同事当作是自己的家人。
  由此可见,要达到「同德、同愿、同行」的理想,就必须要有「六和」的精神,无论是一个社团、一个机构或一间公司,都可以此为基本准则。当然正如前面所说,除了「六和」之外,还要加上「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在佛教里称之为「菩萨道」;而当运用于企业管理的时候,就是每一个高管人才必须具有的风范;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风范,就没有办法跟下层打交道,没有办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这个关系应如何去建立呢?  在佛教里有一位「富楼那尊者」,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与佛陀一样,具有强烈的出离心;他在雪山修行数年,一日得知佛陀成道的消息,于是离开雪山前往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弟子。富楼那个性慈爱热心,由于他的善巧说法,在僧团中得到许多人的敬重。而佛陀也经常派他到各地说法,不论地方多险恶,富楼那都能以慈心、耐心来感化他人。但是无论去到哪一个地方,他都不会向别人说:「我是佛陀派来的、我是佛陀的弟子。」而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从而达到教化他人的目的。比如说,一次他向佛陀要求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去弘法;当时大家都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坚持要去;去到之后,他怎样做?人家种田,他就帮忙种田;人家起屋,他就帮忙起屋;人家打鱼,他帮忙打鱼,久而久之,大家对他就生起了信任,觉得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善人,于是就开始接受他、认同他,彼此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这个时候,他才向大家说明自己是佛陀派来的。由此可见,他到每个地方去弘法,所实行的都是「四摄法」,以帮助他人亦即「利他」为根本出发,从而广结善缘;透过结缘将佛法的好处与利益传播给更多的人。  前面说了,「爱语」也是布施,当然也是与人结缘的方式之一;「布施」又可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但无论是予人财物,教人佛法,或是给人安慰,都是结缘;一个关心、一份关怀,都是结缘;乃至大家刚才给我的掌声,这也都是结缘。结缘,其实就是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因此一个企业的主管,如果不懂得结缘的话,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从结缘开始。所以,一个机构、一间公司能给员工欢喜,能令员工看到希望,员工就会感受到来这里上班,不单是一个工作,不单是一份经济收入,他们还可以从工作中找到自己、找到人生安身立命的地方,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于工作,如此的话,这个企业就能找到生产的源头活水,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再补充一点。「语言」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在管理操作中,同样一句说话,用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例如,管理者或主管知道某员工在工作上出现问题、或在为人处事上有些缺点,如果管理者能开诚布公地当面说出这个员工的错处,虽然难免有批评的味道,令他感到不舒服;而当这位员工不在场的时候,管理者若能心怀坦荡地向别人讲述或赞叹他在工作上的成绩乃至是人品上的优点,如果他听到主管在自己背后所讲的说话,必然会从内心深处生起对主管的敬佩,同时亦会注意改善或矫正自身的缺点,努力工作,从而做出成绩。  相反,如果这位主管反过来说同样的话,当面说这个员工的「好话」、背后却说指责他的「坏话」,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如这位员工听到主管在他背后说的话,他的内心又会作如何感想?  所以,同样是「好话」、「爱语」或是「坏话」、「冷语」,看你在什么场合说、以什么心态说,效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可见,语言的根基还在于「内心」,这也能体现佛法的根本宗旨——修心,如果说话者内心光明、无私,就算表面听来不好听的话,也是充满善意、爱意的;相反地,说话的人内心狭隘、自利,那么即使是「和言爱语」,也会像「锋利的刀子」,能伤人于无形。当然,佛教还是强调「身、口、意」的一致,即心里想的就是说话表达出来的、也是行为外显出来的。然而,表面上看来似乎冲突的「言」与「意」或「言」与「行」,更能体现大乘佛法以「慈悲心」为本的精神,当然这是更高的境界,一般修养的人比较难以做到,这用到管理上也可称为「管理艺术」。
  陈老先生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原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以身为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开拓新途径的理念;现在是一个科技的时代,一切都是日新月异,有时三个月一变,有时六个月一变化;一年后很多东西都被淘汰了。因此,无论是企业本身或企管人员,都必须与时俱进,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提供优质的科技与产品,真正为人类带来幸福与方便。就好像现时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苹果手机,就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方便与帮助;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它的产品能给人带来上述的好处,那么这个企业就优胜;这个优胜,不但能令企业自我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令社会上更多的消费者受惠得益。  所以,我们佛教常常说:利他就是利己,利己就是利他。帮人家就是帮助自己,如此的话,别人得益,自己也得益;「自他两利」可说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原则。与此同时,不畏艰难、积极向前的创造力,亦是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个品牌的销售业绩,必然是努力不懈的创造成果。无论是在世界领先或在国内领先,身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参与者,都会有莫大的喜悦。这就是「意和」,即「六和」之中的第六「意和同悦」。  转自网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注释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