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1870—1966)将禅宗佛教与现代人类情境、现代生活与人道主义密切结合起来,不仅使禅宗佛教在东方重放异彩,而且也远渡重洋,在西方世界大放光芒。
本文拟扼要介绍一下他的主要理论贡献——佛教人道主义思想。
一、禅: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之道
人人皆有佛性。铃木大拙认为,佛性是支配我们整个生命的力量,它是构成万物和人的究竟因素或最后要素。进一步细而言之,铃木大拙把佛性归结为“空无”、“无心”或“无念”。他认为,在中国禅的创始者慧能的那首著名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本来无一物”集中体现了禅宗佛教的主旨,它说明了人人皆具的佛性,在本质上是灵妙清净的“空无”,自性就是“空性”。空或无并不意味着自然万物、日月山川彻底消隐虚无,而应理解为是还自然世界(包括人自身)以本来面目的无心状态。无心状态乃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自我与世界尚未分立以前的本源状态,在此状态中,那种具有知、情、意功能的心灵尚未产生,平常而言的世界也尚未产生。无心即指“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德山宣鉴禅师语)。这无心之心即是佛性,菩提只向心觅,除此之外,更无菩提之道。“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
无心可以从无念这一概念中得到进一步界定。“无念即是在一切情形下都无心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受外境所限,不要有任何对感情意识的眷恋。面对一切客观外境,都完全摆脱一切激动,就是无念。”(大珠慧海禅师语)此外,铃木大拙还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无意识”来表述佛性即无、无心与无念。不过这种无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的本能力量,而是作为可能性渊源的“宇宙无意识”。
其次,铃木大拙强调禅道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就一个人而言,他的生活反映出他从无意识的无尽源泉所创造的每一个意象。就这样的人而言,他每一行为都表现了原本性、创造性,表现了他活泼泼的人格。唐代一位伟大的禅师说:“当一个人是他自己的主人,则不管他身居何处,他都忠实于自己而行为。”这样一个人乃是我称之为的真正生活艺术家。在铃木大拙看来,人生之所以具有艺术性,乃是因为人的个体无意识已经触及到广大无边的宇宙无意识(佛性),并同广大无边的宇宙无意识那种无限可能性之渊源相沟通,而由此渊源,不仅各种艺术家孕育他们的灵感,即使我们一般人,也各以他自己的禀赋,把生活化做真诚的艺术。正如一首禅诗所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也无忧。”
二、佛性开发与人的革命
现代深层心理学等阐明,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意识的无意识世界潜藏在那里,遇有机会就会喷射而出的那股强大的生命冲动,而要变革这种意识下的世界,需要佛教信仰的实践,因为佛教认为,意识下的世界既有贪、嗔、痴等邪恶的一面,也有佛性的善的力量一面,这股佛性力量通过开发能形成一股强大无比的根除或削弱、改造人性恶的力量,从而把生命推进到更高的境界。
早在四至五世纪的印度佛教学者天亲就精神世界(意识与无意识)提出了“九识论”的基本思想。九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与阿摩罗识。在现代认识论中,前五识相当于感觉,意识相当于统觉,末那识相当于理性。阿赖耶梵文原意是储存所、储存库之意,作为一识,它是意识与无意识的集合,既包括前七识,也包括人性的无意识部分,决定一个人其一生中将遇到什么命运的因素(业)也储存在这里。阿摩罗是清净无垢之意,它是广阔的无意识领域,在这里个体无意识与宇宙无意识相沟通,它是普遍的生命本身存在的基础,是所称谓的佛性,因此它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终极的存在”。
如何实现超凡人圣或见性成佛这一过程?佛陀曾现身说法提出了走上解脱与快乐的成佛之路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相应的有戒定慧三学。成佛,用铃木大拙的话来说,就是意识到无意识,并让那种宇宙无意识成为你人生与行动的自觉主宰。池田大作习惯于称这种宇宙无意识为宇宙生命或宇宙大我,他说:“佛教认为,众人生命的深处有一个可以称为宇宙大我的广大而强有力的实体,并把它称为佛性。且告诉人们要显现这种佛性,在现实的人生与行动中发挥它拥有的力量”。无论怎样称呼,总之完成人的革命的过程就是成佛,就是实现了个体无意识与宇宙无意识的沟通并由此进入开悟之人。
编辑:小月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