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发布时间:2019-11-06 10:13:01作者:普门品原文网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业感缘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积极断恶修善的价值之外,另外还建立一种趋向涅槃的价值。当开始趋向涅槃的价值时,已经不是人天乘了,而是二乘了。

二乘人观察人生时发觉:虽然表面的快乐会让你一时荣耀,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后的盘算认为人生得不偿失。你努力地积集资粮,创造了快乐,结果在享受快乐时却不得安稳,又启动你的欲望,结果造罪,第三生又痛苦。他想一想:人生苦多乐少,不成比例,付出太多,但是享受太少。

所以,二乘人对人生的观察,认为人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放弃、离开。就是人生要得到究竟的快乐,只有一条路,就是离开三界,这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必须想办法把业力所创造的人生开始区隔、远离。

他必须在心中建立一套思考模式,想办法让生死业力在生命当中消失掉。因为业力是因,不想有生命的结果,就不能够有生命的业力。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生命当中善恶有漏的业力消失掉呢?佛陀提出两个方法:一个是渐教,就是次第的;一个是顿教,就是直接的。

我们看次第的。

藏教人整个的观法,就是观这四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他认为诸行——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不管是快乐、痛苦,都有一个本质,就是无常败坏。所以,无常就是痛苦,因为你不安稳,所有的快乐都必须要让你觉得安稳才对。你想想看,假如一个人没有安全感,今天晚上睡在床上,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个能叫快乐吗?一个房子盖得很漂亮,结果在地震带,你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能叫快乐吗?所以,这种带有忧虑的快乐,在二乘人来看,不是真正的快乐,是生灭法,是有过失的,他认为这种快乐不是我要的。

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必须把生灭的攀缘心调伏,然后寂灭的快乐才会出现。注意这段话!你要了解藏教的思考模式,这句话很关键:;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汉贼不两立。在藏教的观念里面,人生只有两个选择:选择人生,你就失去了涅槃;追求涅槃,你就必须放弃人生。在藏教里面没有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没有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而已。你要么投入人生的生死因缘,努力地积集资粮;要么就整个放弃,内心不动,生出离心,追求出世的涅槃,追求那种寂静安稳的快乐。

\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二乘人的心态,什么叫;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

佛陀的大弟子,有一个叫憍梵波提尊者,这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做牛呞尊者,就是说,这个尊者很有善根,但是他生命的果报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讲话跟吃东西时就像牛在吃草,那个嘴巴会去磨牙齿。因为他过去有口业,毁谤三宝,虽然忏悔,但还是有这个余报,所以他的嘴巴就长得不庄严。

但是在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说:;你长这个样子,人家看到你会讥嫌你,毁谤你,会让众生造口业,你又是阿罗汉,那怎么办呢?佛陀说:;那你干脆到天上去好了,到欲界天去受供。因祸得福,他到天上去之后,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圣人,所以不敢轻慢他。

等到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迦叶尊者就开始要结集佛陀一代时教了。憍梵波提毕竟在因地时亲近过佛陀一段时间,也听过佛陀的一些开示,他在结集当中也有一些价值。所以迦叶尊者就派一位阿罗汉到天上去请憍梵波提下来,说:;我们现在要做结集了,请您老人家下来帮帮忙。

憍梵波提讲了一个偈颂。他说:;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如来灭后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他说:;你们结集我非常赞叹,但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想下去了。阿罗汉的圣人,成就阿罗汉以后,成就无生以后,他的住世,很多人是看佛陀的面子,因为佛陀还在,所以还有一点住世的价值。因为他们把三界看成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既然佛陀灭度了,那就真的是完全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也不想下去结集了。你回去告诉迦叶尊者,我也要入灭了。

诸位!从大乘的思想来思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人生虽然有痛苦,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积集资粮的地方。你想,你在百千万劫中才遇到一个经典的结集,如果以大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积集广大资粮的机会,但是二乘人不这样想。他认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的生灭法,包括善法,包括恶法,都没有价值,都应该放弃,只有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是唯一殊胜的快乐。

所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阿罗汉圣人是怎么看人生的。当然这个空观的契入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调伏对三界的攀缘。所以在攀缘心一调伏时,他的生死业力就脱落。这个是藏教的观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门品全文

  • 普门品注音

  • 普门品注释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