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老师,我们想想什么样的孩子才有素质?从哪里看?从心地上看。比方大家希望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於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在家庭里面去帮父母、长辈分担家务,这个非常好,叫习劳。他真正去做,才能感觉到家人的辛劳,家人的不容易,所以让他劳动。有个女孩,初中生,她们学校派一个作业叫「炒土豆丝」。
诸位老师,在大陆的土豆叫马铃薯,我们的土豆叫花生,所以他们是炒马铃薯丝。这个小女孩那天就炒马铃薯丝,炒好以后,刚好我们有位老师到她家去,她就端出来给这个老师尝。这老师尝了两口,「挺好吃的」,这个女孩马上拿出一张纸说,「那请你帮我打个分」。她叫这个老师帮她打个分,她要回去交差、交作业。
诸位老师们,当我们看到这张考卷,这张单子,我们会怎么做?很好吃,我下次再来吃,然后给她打一百。她有素质了吗?请问她炒土豆丝的目的是什么?都是功利主义,她的心性长了没有?她可能就是应付一下,分数打完之后,从此以后她还炒不炒马铃薯丝?她不见得炒。我们这个素质教育假如只是在外在搞一大堆活动,都没看到孩子心性的状态,徒劳无功!
所以我们冷静来想想,我们现在的教师所费的时间、精神比起两百年前的老师多还是少?多。以前的老师悠哉悠哉,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么累,反而没效果?要找到根本!根本是心地,我们前几天讲到,你水要浇在根上,不能浇在叶子上,不能把叶子泡在水里,适得其反都有可能。
所以这个老师就问她,就告诉她,假如今天你是用孝心来炒,是用体贴的心来炒这盘菜,希望家里的长辈、父母多休息,你炒得再难吃你都是一百分,因为你会不断进步,最可贵的是你这颗心。但假如你只是为了分数,根本没想到要帮父母分担家务,你这个心是不及格的心。这个孩子突然听到这样的引导,觉得满新鲜的,「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不过,你还是帮我打个分吧!」你看现在你跟这些孩子讲这些道理,因为他已经长期没有感受到这种心性的学问,我有时候跟学生讲,讲了十几分,「老师,你讲的考试又不会考」,他的悟门一点一滴都快被塞住了。所以我们到底是在启发孩子,还是在把孩子的悟门给堵住?
这个老师又问了,你刚刚炒完土豆丝,你那个锅子有没有洗?说没有,奶奶还在洗。那土豆丝谁切的?妈妈帮我切好的。她怎么样?她就是所有都做好了,她就丢下锅炒,没我的事了。她能得到真正的启发吗?不行。所以,素质教育还得我们自己时时能观照自己的心境,我们才有可能去引导孩子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比方看到孩子在打扫,一看,有些孩子很有责任心、很有热忱。他在工作的时候非常欢喜,扫得都是笑口常开,扫好了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我做好了,您可以来检查一下」,他是欢喜心做。有的孩子愁眉苦脸的在那里「烦死了,又得做打扫」。同样是把扫地工作做好,但这两个孩子的人生命运一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这时候假如老师引导,福田心耕,这个同学他以后面对事业、家庭的能力都在提升,他会很有福报。可是假如我们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做,我们当下就在堕落。今天有个同学在回答问题,当下我们「笨死了,连这个都答不好,老师,我、我」,那你举这个手也是折福,因为你瞧不起人。但是你假如听了这个同学讲完之后,你是想帮助他的心,然后你举手说「老师我有其他的看法提供这个同学参考,请多指教」,这个心是助人的心,是谦卑的心,增福田。所以一个人福分就好像存在银行里面的钱,愈存愈多。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有一句古话讲到「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文艺就是他的技术、知识、能力这方面。我们往后看到先后都要很谨慎,先后不能颠倒,颠倒了就麻烦了。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器是肚量、爱心,识是他的见识、智慧,现在是先启发他的文艺,启发他的才能、知识,还是先启发他的心地?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颠倒了,纵使是博士毕业,可能会把太太给气死、会把父母给气死。我们到国外去读书,其实很危险的一点,大家要冷静去观照。外国讲权利,一个人重权利,他就轻义务,那就是心地的消长,他时时想著我应该有什么,他就忽略了他应该付出什么。当一个人提起了我的道义是什么、我的本分是什么,他就不会去争权利;他不争,但该是他的还是他的。可是太强调自己的权益,那自私自利就会消长,就会愈来愈膨胀。所以从外国回来,假如增长了自私自利,那可能就不是我们当初想要的。
而且到海外去,他们说讲话很直率,他可能就顾及不到人情。举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她博士毕业回来了,另外一个男士也是博士,两个先见见面,应该算相亲。这个女孩的爸爸带著这个女孩,就到了男方的家里面去。男方家还有个奶奶,应该也八十岁了。这个奶奶坐在那里,这个女孩,父母带著她,她爸爸看到这个老奶奶说「奶奶,您气色很好,没什么皱纹」。这个老奶奶确实气色很好。结果这个女孩马上说,「爸爸,奶奶皱纹一大堆,你还说没皱纹,你说谎」。当场气氛完全凝固,没有人话接得下去,不知要说什么。你看,她觉得这是直率,但是她感受不到那种人情当中互相的肯定,随喜的味道在哪,她不懂。甚至於她讲完之后所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她还会觉得我最对,是不是?所以,思想决定命运,不是学历决定命运。
有个孩子他小时候成绩特别好,他还有个妹妹,因为他成绩好,妹妹比较不会读书,爸爸重视哥哥,全心全意栽培他。这个妹妹读书天分,下面这句话要讲对,读书天分起得比较晚,你不要说读书天分没有,那不对。很多人是他起得晚,但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只要有好的缘,这个女孩还是会读得很好。之前我在补习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她读文科的,物理、化学、数学都很头大。后来在我的压迫之下、在我的淫威之下,她每天在那里咬紧牙根算物理,做题目。后来考上以后还回补习班教物理、化学,女的,还大我七岁。这次还有我补习班的同学来了,这都不能乱讲话的。所以我们对人生要正确的认知,假如认知不对,很可能我们的意念都在让别人的信心摧毁掉。你看他不行,那个眼光就是瞧不起他。所以对任何人都不能怀疑他的能力,只要他的障碍、烦恼去除掉,他的智慧就起来了。我们坚信、不怀疑,这分无尽的慈悲心就出来了。
你看父亲对儿子好,对女儿比较忽略,那麻烦了,对谁都没好处,小女儿就自卑,儿子就傲慢了。后来这个儿子读到博士回来,爸爸还想带儿子出去绕两圈,你看我儿子,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爸爸都还来不及这么做,儿子走到他的面前来:爸,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底下还这么多房子,赶快先过户给我们。他讲的有没有道理?他讲的每句话好像都没错。「爸爸,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对不对?对。每一句好像都没错,可是会把你气到吐血,这样才厉害。
所以先后顺序倒了,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会让一切爱护他的人,最后在那里摇头说不出话来。他讲了这番话,他爸爸都快要精神出状况了,他还不知道。隔几天看爸爸没有动作,又到邮局寄了个存证信函,跟他爸爸说「你假如再不给我,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你看他有没有素质?连自己的父亲痛苦成这样都感觉不到,他有素质吗?这些情况都在给我们老师启示。诸位老师们,假如这个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该光荣吗?我们该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学生博士。讲不出口。
后来他的爸爸几乎已经是在进出精神病院的边缘,幸好他的女儿孝顺,站出来照顾他,给父亲讲「父亲,我们统统不要你的钱,我每个月还给你五千块钱,我跟我先生一定会好好照顾你,您安心养病」,才把他爸爸给救回来。当然这个儿子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是大不孝。后来他的儿子生孩子,不到一岁,进出医院动了三、四次大手术。好事坏事?很可能在这个当下,他的儿子或许能醒过来,「手抱孩儿,才知父母时」。所以诸位老师,我们不要只看到相上面在那里分断好坏,有时候反而这些境界现前,才会让人反思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行为。往往都到生病很严重了,人才想到该吃素、该有慈悲心。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哪些心地才是真正的素质?诸位老师,哪些心地是真正的素质?当然孝心不用说一定排第一位。再来什么心?真诚的心。我们很冷静来看,这些心地是随著学历愈高而增加还是减少?减少。那我们到底是在干啥?你看那个读到博士的,十个里面可能有五个人他的眼睛长哪儿去了?所以,谦卑的心是素质。再来,谨慎的心是不是素质?是,不然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勤俭,这些都很关键,他没有节俭,这一生必败无疑;他没有勤劳,他这事业绝对不可能有好的进展。这些心态都是成败的关键。还有没有?慈悲的心,这是仁爱心、感恩心。诸位老师,这所有的心在哪里教?大家冷静去看,这所有的心都能从孝心出来。「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一个人很有孝心,他谨不谨慎?他会不会勤俭?一定会。所以百善孝为先,孝开,百善都开,「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求学问很有趣。
诸位老师,这所有的心,在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全教到?能不能?可以。吃饭前先帮忙,菜要节俭,不要浪费。侍候父母、侍候爷爷奶奶吃饭,而不是在那边好好吃,一直吞。他会看看爷爷饭快吃完了,爷爷我帮你盛一碗饭,他多高兴,爷爷多高兴,他也很高兴,时时都能够顾全到他人的情况。吃一碗饭,吃一顿饭,他的心地能长很多素质。假如家里有客人来了,我们当主人的能不能吃得很快?柔软的心都从这里来。客人才吃一半,你马上都吞完了,「慢慢吃」,人家吃得很紧张。包含对自己动作的谨慎,你不能拿著筷子,「我吃完了,你们慢慢吃」,这些动作都有出现。在吃饭的时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嚼的声音响彻云霄,每个人都看他,他还搞不清楚状况。
时时替人著想的心,用公筷是不是替人著想?是。还有挟菜是不是替人著想?是。自从我讲了「天堂跟地狱」的故事之后,从此大家都很会挟菜。大家要注意,要中庸之道,都挟到让人快撑死了,一直挟,他又不好意思不吃,到最后吓到下次都不敢来你家里吃。所以那个度要掌握好。客人他会客气,所以一开始挟,但也不要挟多。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挟一个量,尽我们地主之谊,后半段各自自立自强就好了,每个人再挟他喜欢吃的就可以了。不然有时候有些菜不好咬,他可能后面的臼齿都已经掉得差不多了,你挟给他,他又不能不吃,然后嚼半天,他会很头痛的。这个都是为人著想的心。再来感恩的心,「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诸位老师们,生活的礼仪在《弟子规》当中,大家还可以参考李炳南老师编的《常礼举要》,里面讲得也非常详细。每一句我们都是从心地去给孩子开解,这样他们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去观照我的心念有没有正确、有没有偏颇。我们也能教导孩子从小就知道善观己心,就知道从根本修,这是没有障碍的。这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