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喜庆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每一个民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婚丧喜庆仪式。佛教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已深入民间,融入生活;然而一般人误以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只有等到人往生时,才需要请法师来诵经超度。其实,佛教与人民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从出生、周岁、入学、成年、立业、高升、婚嫁、生子及年节喜庆、乔迁,乃至老死祭祀等整个生命的过程,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办法,能使人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有所依归,而不致迷失徨,并从而建立起一种勤奋进取、惜福感恩的人生观,不但使一己受益,也形成社会安定进步的原动力。
今日,民间婚丧喜庆受到民俗信仰的影响极大,有些错误的观念,由来已久。随着科技的发达,知识水准的提升,许多迷信已不攻自破;但是,对于依然存在的陋习与传说,我们应该予以厘清,并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向。
佛教对婚嫁的规范
对于婚嫁,佛教并不排斥合理正当的感情生活。
出家人为了续佛慧命,住持三宝,誓愿终身不婚,而在家的佛教徒是可以拥有配偶的。佛教指导人们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劝教夫妻要互相尊重与包容,因此,如果夫妇共同建设佛化家庭,不仅生活能够获得平安、幸福、美满,由于不幸婚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将随之减少。
过去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相信算命、八字之说,往往造成乱点鸳鸯谱、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而注重男方聘金及女方嫁妆的婚姻,仿佛商业买卖,为了结婚,必须准备一大笔资财,有人因此铤而走险,锒铛入狱;也有人在聘金、嫁妆上计较,因而影响未来双方在婚姻生活上的幸福。此外,中国民间尚存在有一些怪诞的婚嫁风俗,譬如冥婚,女儿死了,牌位却可以嫁人,堂堂正正的一个青年,本来可以明媒正娶,却讨个牌位回来供养;又如,依算命先生之言娶两个老婆;家中男孩生病,以“冲喜”为名,先把未婚妻娶进门等等。这样的婚约,都是无稽之谈。结婚是终身大事,不可不慎。
佛教注重善择婚嫁,《长阿含经》中提到父母应以五事爱护其子女,其中一事为“为子求善婚娶”。年轻子女对于感情、婚姻缺乏正确、透彻的了解,父母应站在尊重、客观的立场上,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教育,但不可过于执着。我们应该知道,婚姻并非夫妻二人的关系而已,而是男女双方家族的联姻,也是后代之社会基本单位的建立。因此,选择终身伴侣必须考量情投意合、志趣相近及共同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才能具备彼此意愿沟通、协调、适应,而迈向美满家庭的基本条件。
结婚,是喜事,应当皆大欢喜,但是一般人往往在结婚当天大肆宰杀牲畜来庆祝,使猪羊鸡鸭们的伴侣离散死亡。莲池大师说:“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人生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有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礼而用凶事,不亦惨乎?”因此,佛教呼吁世人结婚宴席,要避免杀生,不用荤腥宴客,以素斋宴请宾友,这对当事人有无比的利益,更是人间吉祥欢喜之事。
佛教主张善男信女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在佛光祝福下彼此更能遵守承诺,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在婚姻路上,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相信必定能够美满幸福。
佛教对喜庆的规范
一、生子
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旧社会里,妇女往往因一子难求,而连生数胎,饱受生产之苦;有的因为无法尽传宗接代之责,在家族中地位低落,备受歧视。佛教向来主张众生平等,眷属皆是有缘来相聚,不应执着性别,徒增悲剧。培育后代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如何克尽职责,才是生儿育女的最终意义。父母于平素礼佛诵经、听经闻法、乐善好施,长养慈悲善根,具足清净福慧的身心,自然能让小孩有良好的胎教,增长智慧。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只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集聚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六道众生形躯虽有差别,但皆同一种性,彼此都是生命,应给予尊重,不可逞口腹之欲,恣意宰杀,令彼子母离散死亡,自己也无法获得安乐。
佛教徒应将信仰融入生活之中。孩子出生取名,可以参考具有佛教意义的用字,例如法、净、慧、光、德、因、果、善、智、明、圆、广、愿、如、慈、莲、道等。弥月应至寺院礼佛,可举行寄名礼,过寄给佛祖,并以素斋供众。子女成年,可以安排参加寺院举行的成年礼,亦可自行诵经礼佛,回向四恩。佛化家庭最好能从小就确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尽早皈依。
二、寿诞
一般人喜欢过生日,吃蛋糕、送礼物、唱歌跳舞,热闹非凡。佛教并不主张过生日,因为这一天正是母亲生产受难的日子,应该念亲恩,思图报。如果要祝寿,应在六十岁以上,以后每逢十年再过寿,如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等。过生日最好能团体举行,集合同一年龄的寿星,定期供佛斋僧。又过寿,自己求生,而大杀鸡鸭,以动物的死亡来庆贺自己的寿辰,求其长命富贵,如何可能?因此,宴请亲友时,最好是以素斋,不收贺礼,并以庄严节约为原则。
佛教徒应于母难日诵经礼忏,或参加寺院举行的报恩法会、大悲忏法会,乃至打斋供众、助印佛书、布施供养等,也是纪念母难日的良好方式。
三、喜庆
一般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开光,乃至新车启用等,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就职、颁奖、开会可依佛教仪式,于会场安设佛像,唱三宝颂,礼请法师开示,也可以选择寺院讲堂为会场,更为方便。
佛教对丧葬的规范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历程,“生”固然可喜,“老、病、死”也未尝可悲;如同一年当中季节的变换,寒暑的更替,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又开始,生命的延续也是如此。因此,不必害怕死亡,死亡是生死流转的自然现象,死亡犹如睡觉养息,如薪尽火灭、油尽灯枯、旧衣换新,只要平时行为端正,积极从善,就能具备往生善道的资粮;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透过佛教临终关怀的安排,依然可以帮助亡者善逝。
对于临命终者,家属应当保持冷静,不宜哀号大哭,令其不舍;可礼请法师、莲友劝说往生净土,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念佛,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亲人往生后,依佛教仪式入殓、火化、安位,灵骨可奉安于寺院,一切以简单隆重为要。
今日的民俗丧葬仍有些不合理之处有待改善,例如:死后八小时之内不能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即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有些人坚持土葬,看风水选择墓地,希望藉此改运、发达,存有这种心理者,反而容易上当受骗,或产生土地纠纷,乃至兄弟阋墙的下场。佛教主张火葬,一则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生前追求豪厦美屋,死后复汲汲营求富丽堂皇的墓园,生命岂能安息?有的人舍不得火葬亲属,然而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难道就忍心吗?火化后的灵骨,清洁不占空间,更省去捡骨、移坟的不便,利人利己。
择日看时辰入殓、出殡也是不必要的迷信,佛教认为应以眷属亲朋好友方便参与的时日为要,不必忌讳犯冲,何况亡者需要的是众人的诚心祝祷,而不是增添生者的纷扰、疲累。
有些人认为丧礼办得热闹、有派头,就是孝顺、有面子,因此有杀猪宰羊大宴宾客者,有请电子花车沿途敲唱者,有游街、哭墓者,还有许多人以为人死为鬼,要烧些纸钱、房产给他在阴间好过日子。凡此皆因为民间依然存在一些迷信、子须乌有的禁忌与传说,所以,一遇到邻人往生时,就有许多好事者七嘴八舌,建议许多民间习俗的丧葬方法;甚至家属也有冥顽固执,坚持迷信者。我们应当秉持正知正见,考量亡者真实利益,尽量劝导家族宗亲接受佛教的丧葬方式。
佛教的丧葬仪式简单隆重,不求奢华,以鲜花素果祭祀;入殓不一定用豪华棺木,特置新衣、寿衣;佛事法会应庄严而不繁琐,最好是配合亲朋好友的时间,共聚一堂,为亡者致意。诚心的助念,是最佳的结缘。
若是依照古礼,往生佛事必须经过头七、二七乃至七七等重重祭拜仪礼,繁复又费时。现代工商社会,生活步调紧凑忙碌,实在难以配合古礼形式守孝。佛教认为丧葬礼仪贵在真心诚意的悼念,最好是参加寺院的随堂超荐,隆重又庄严。我们应当重视的是临终关怀,让亡者平静安心的往生,让家属尽快平复哀伤的情绪,正常生活。
真正对亡者有意义的展现是让他遗爱在人间,为他布施,帮助苦难贫困者;为他出书,发扬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会、奖助学金,乃至器官捐赠,成全他人;这些作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资粮。
婚丧喜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佛教所谓修行,并非要人离群索居或如同槁木死灰不参与世事;相对的,佛教希望世人藉着婚丧喜庆的机缘,联系家族情感,为繁忙的工商社会生活,注入亲情的融和剂。因此,修行菩萨道的僧侣当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事业,服务广大的众生;在家的信众则应将佛教的戒定慧用之于家庭、社会中,改善周遭,美化世界。
人间佛教鼓励佛化家庭,将佛教生活化,各种生活礼仪都可依佛教的仪式来举行,像总统就职、工厂开工、商店营业、生日祝寿、临终往生等,皆可采用佛教的仪礼,甚至最好在婴儿出生后就能皈依佛教,成年后成家,则可举行佛化婚礼,组织佛化家庭,以佛法来指导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社会、国家更安乐,更进步。
因此,婚丧喜庆切忌暴食豪饮,铺张浪费;也不要滥发红白帖,劳民伤财。总而言之,佛教主张婚丧喜庆的原则是:
不要虚荣。不要执着。
不要铺张。不要迷信。
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