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又称《盂兰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师月支人,世居敦煌。八岁出家,师事竺高座。姓纯良而好学,每日诵经数万言,并博览六经,涉猎百家。是时,关内京邑虽礼拜寺庙、图像,但各种大乘经典未备,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随师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携回大批梵本经文,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所译经典有《光赞般若》、《正法华》等大乘经典一百六十五部。是西晋时代最伟大的译经家,世称敦煌菩萨。
盂兰盆又作乌蓝婆拏,意译作倒悬,又称盂兰盆会、盆会。是梵语avalambana(倒悬)的转讹语,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极。 本经属方等部经典,内容主要记述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亲堕在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目连见已,以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炭火。目连为拯救母亲脱离此苦,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乃安居结束之日),以百味饮食供养三宝,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目连遵照佛陀指示,于当日设斋供僧,其母即得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界。 今依唐代宗密大师所疏,分述经文如下: 壹、序分 一、证信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二、发起 知道已证 大目干连始得六通。 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攀慕遍寻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恸哭往救 目连悲哀,即□盛饭,往饷其母。 恶习现前 母得□饭,便以左手障□,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悲陈苦厄 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贰、正宗分:如来广示因缘 一、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二、明子德薄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三、斥邪无力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 六、示其正法 教孝子献供之法 定胜时 佛告目莲: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发胜意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设胜供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赞胜田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获胜益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教众僧受供之仪 时佛□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盆(食)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七、孝子领悟 尔时,目连比丘及此大会大菩萨众,皆大欢喜,而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八、慈母获益 连其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参、流通分 一、申请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不? 二、赞请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 三、答请 □教起行 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教发愿 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教常作 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劝受持 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喜而奉命 尔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经是一部阐扬佛教孝道的经典。依本经之说所行的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而有益于民间的孝行。宗密的《盂兰盆经疏》,即强调本经特具孝子报恩的思想,与调和中国人伦与佛教间关系的性质。 本经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一册、《碛砂藏》第十一册、《龙藏》第三十八册、《卍正藏》第八册、《大正藏》第十六册,同本异译经为《报恩奉盆经》,译者不详,又称《报像功德经》。本经注疏颇多,如: 盂兰盆经疏 二卷 唐.宗密述 盂兰经疏新记 二卷 唐.宗密疏 宋.元照记 盂兰盆经赞述 一卷 唐.慧净撰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 二卷 宋.普观述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二卷 宋.遇荣钞 盂兰盆经疏钞余义 一卷 宋.日新录 盂兰盆经新疏 一卷 明.智旭疏 盂兰盆经疏抄中疏 一卷 清.灵耀撰 盂兰盆经略疏 一卷 清.元奇书 试述本经的主旨。 试述本经对中国民间的影响。 试述供僧的由来与功德。版权所有:普门品原文网